心理卫生

时间:8/20/2012 10:37:44 AM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网

    “伪娘”和“伪娘现象”

  “伪娘”多指拥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甚至连声音都接近女性。因此,很多时候他们能以假乱真,让人误以为是女性。这一名词最早来源于动漫人物,由于“伪娘”的定义在国内还很模糊,按照它的原始定义通常是褒义的和具有演出性质的,但引发社会担忧的“伪娘现象”却已经不仅仅限定在“伪娘”的原意上。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老师,对“伪娘”概念重新做了这样的梳理:“‘伪娘’一词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伪娘’原本指动漫里男生女相的,后影响到现实,指男扮女装者,有的是为了表演,有的是为了乐趣。受此影响,人们把女性化的男性也称为‘伪娘’,这就是广义的‘伪娘现象’了。以前说娘娘腔,现在换个更便利、更流行的名字而已。社会上对‘伪娘现象’的担忧和批评,既有针对狭义概念上的男扮女装行为,也有针对广义范畴的男性女性化现象。”

  家庭调查

  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伪娘”装扮?家长该不该强行纠正孩子的行为?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个案采访、问卷调查以及现场问答,试图对此做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派发了100份社会调查问卷,其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龄集中在15岁-50岁,以中青年为主。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半数以上的人表示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有“伪娘”倾向的人,但42%的人对“伪娘现象”表示不关注、觉得无所谓;26%的人尊重个体选择,认为这是认同性别多元的一种体现;但也有16%的人觉得反感;还有一部分人称赞其有趣或者鄙视其哗众取宠,分别占总数的9%和7%。(参见上图)

  一家之言

  “纠正”常吃力不讨好

  中山大学中文系柯倩婷副教授认为,无心理困扰不必纠正

  “纠正”常吃力不讨好

  从事性别研究的中山大学中文系柯倩婷副教授认为,“伪娘现象”之所以产生,要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进行分析。人的气质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男性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显得比较阴柔;女性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显得比较阳刚,这种气质上的差异是天生的。养育过多个子女的父母都深有体会,同一父母生养的两个男孩,性格、气质可能相差很大。后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城镇化,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少做体力活动;二是文化熏陶,文学、电影、电视、动漫等文化产品传播多样性的男性气质,其中不乏阴柔、温情的角色,也会起到示范作用。

  对中小学生的“伪娘现象”是否要纠正的问题,柯倩婷副教授认为,孩子如果只是有些阴柔的特质,偶尔喜欢扮扮女生,并没有造成心理上的困扰,就不必纠正。只有这个行为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才需要心理干预。至于别人看不顺眼,那是别人的事,不必以此作为标准。毕竟,“纠正”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柯倩婷副教授指出,这种现象可能会让一些持保守的、传统的两性观念的人感到不舒服,但是会让个体有更多的选择,让个体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气质来发展自我,会让社会更加多元化。

  她认为,社会上对“伪娘现象”的批评、担忧,既有针对狭义的男扮女装行为,也有针对男性女性化现象。她认为,不必把男性女性化看作洪水猛兽。但她同时提醒,对于“伪娘现象”,也要警惕商业操作,因为不乏为了推销产品而推动各种装扮,对此,消费者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理性的判断。

 

电话:0738-8800081 投诉电话:0738-8800860 传真:0738-8802002 邮政编码: 417000 地址: 娄底市长青西街(汽车站往西400米)
版权所有:娄底市荣军优抚医院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5309号-1 湘公网安备43130202000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