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

时间:9/17/2012 11:12:35 PM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案例:我们这一辈总把自我牺牲当作一种美德,比如,认同奉献、忍受、沉默的行为,觉得这样符合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认可自己。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很严厉,要求孩子也要遵守自己奉行的道德标准。我们自我牺牲的做法对孩子好不好呢?
  心理解析:首先,家长认为自己的自我牺牲行为是符合道德的,是正确的,而孩子小时候还没有完善的道德观念,总会作出一些所谓“错事”,这时候,孩子就挑战了家长的道德观念,使家长觉得必须严加管教。但同时,自我牺牲型的家长又具有受虐性,他们管教孩子时,更多强调的是,孩子这样做不正确,不符合道德,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自己怎样难受,都是因为孩子。于是孩子觉得自己错了,长此以往,孩子也形成了一种过分追求道德完美的性格。
    第二,家长自我牺牲的做法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对自己要求苛刻的强迫性人格。强迫性人格的特点就是过分遵守道德,过分追求道德完美,要求自己过分严格,这种人格如果发展到极端,容易形成强迫性神经症。
    更进一步,这些孩子还会也发展出自我牺牲、受虐的人格特点,他们的心理症状和强迫症状,在象征意义上也是在使自己牺牲和受虐,以报答他们自我牺牲的父母。
  第三,自我牺牲的家长形成的家庭,往往气氛比较沉重压抑,过着一种清教徒式的生活。
  我们知道,人离不开道德的约束,适度的奉献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家庭中最大成分的就是道德,一切以是否应该为准则,违反这一禁令的就被扣上自私、自我中心的帽子,那这个家庭能不压抑吗?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就被培养成听话的小大人,从小没有童年应有的活泼和欢乐。
    在这里,我们并不想鼓吹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自私,也不想让天下父母不要奉献,只不过是想让这种自我牺牲式的道德法庭变得温和一点、再温和一点,毕竟,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花朵需要阳光,需要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电话:0738-8800081 投诉电话:0738-8800860 传真:0738-8802002 邮政编码: 417000 地址: 娄底市长青西街(汽车站往西400米)
版权所有:娄底市荣军优抚医院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5309号-1 湘公网安备43130202000085号